沒有夢想,何必遠方?確乎是當代青年不可回避的人生課題。革故鼎新的當代中國,仍然需要激濁揚清的青春力量,需要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
“攜來百侶曾游,憶往昔崢嶸歲月稠”,又逢5月4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校園,參加同學們紀念五四的詩會。盡管那場與國運相關的青春記憶,距今已95年,但這個日子,在不同年齡的國人心中,總是那么激情飛揚,噴薄著青春的氣息。
95年前,有一群年輕人,為了扶大廈之將傾,救民族于水火,聚集在一起吼出“外爭國權,內懲國賊”,這年輕的聲音響徹中國、響徹世界,讓一場徹底的、不妥協的愛國運動,穿越百年而猶有回聲。這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沉重歷史的老大帝國,開始激揚青春的轉折瞬間。剛剛剪掉辮子的國人驚愕地發(fā)現,原來被漠視的孩子們的聲音值得傾聽,原來老朽之國在革故鼎新之后,亦有望成為“天地大矣,前途遼矣”的“少年中國”。
近百年間,五四精神從未泯滅。這是一個既洋溢著青春、熱血、真誠、悲壯,也摻雜過謬誤、平庸、曲折、迷惘的百年。在歷史悠長的中國,從來沒有哪一個百年,會像這一個百年般驚心動魄、脫胎換骨,會有如此奇跡般翻天覆地的巨變。這個變化還在令人驚奇地持續(xù),它變化的方向、力量與速度,取決于這一代中國青年每一天所作出的每一個選項,在精神與現實的諸多層面。
志在掀起新一輪改革大潮的當代中國,仍然需要激濁揚清的青春力量,需要不計得失的赤子心腸,需要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。誠然,這一代青年,既背負著夢想,也糾結于現實。在庸常生活的消磨下,是用妥協、麻木甚至算計來走完無聊的人生,還是用理想、堅忍的赤忱去開拓、創(chuàng)造你腳下更美好的世界?先賢說過,“少年智則國智,少年富則國富;少年強則國強,少年獨立則國獨立”,唯以青春之我,方能“創(chuàng)建青春之國家,青春之民族”。
來自這一代青年人的答案,并沒有讓人失望。5月1日,11名不同高校的維吾爾族大學生,就烏魯木齊暴恐事件發(fā)出公開信,“不能再沉默了,不會再沉默了!我們,并肩,向暴恐分子出拳!”青年,就應該在大是大非面前挺身而出。同一天,上海兩名年輕消防員,在救火中被氣浪從13樓推出,墜落瞬間,他們手拉著手。他們的犧牲令人痛惜,也讓我們感動,90后的青年已經在為父兄的安全赴湯蹈火。人們在轉發(fā)烈士錢凌云喜歡的一句歌詞,“我一直都在流浪,可我不曾見過海洋”,這首歌還有另一句詞是,“沒有夢想,何必遠方”。
沒有夢想,何必遠方?這確乎是當代青年不可回避的人生課題。魯迅先生就說過,青年不能一概而論,“有醒著的,有睡著的,有昏著的,有躺著的,有玩著的,此外還多。但是,自然也有要前進的”。我們的社會,既有像紅柳、格桑花那樣扎根西部的年輕奉獻者,也有讓教授們痛心疾首的“精致利己主義者”;既有埋頭從現在做起的改變者,也有陷入負情緒泥潭而難以自拔的抱怨者。
是讓青春夢想絢爛綻放,還是讓勢利因循的野草瘋長?是讓你的生命更加朝氣勃勃,還是讓暮氣滋長而舉步不前?拷問著人生的選擇與方向。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給一群年輕人的回信中說: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(yè),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,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。這,才是青春的正道。
哲人有言,青春不是年華,而是心境;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。所謂“三歲之翁,百歲之童”,赤子情懷,不只在于生理年齡,更在于心靈和行為的取向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,年輕人和年輕的心境都彌足珍貴。唯有夢想,唯有擔當,才能創(chuàng)造更好的中國,讓青春與理想與天不老,與國無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