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數據顯示,該部門2010年“三公經費”財政撥款決算數為144.94萬元,其中因公出國(境)費55.69萬元,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56.86萬元,公務接待費32.39萬元。另據扶貧辦公布的信息顯示,以134名在職人員為基數,去年該辦人均三公為10816元。在目前已公開三公的54個中央部門中,這一數據暫居第一。
三公經費的公開透明,不能僅僅止于一組組簡單的統(tǒng)計數字,還應該公開更詳盡的去向?,F在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,“人均接待費最高”的扶貧辦,接待了誰?
按照此前扶貧辦的說法,這些經費主要用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,接待國外來訪團組,也就是通常說的“走出去”和“請進來”。然而,讓人搞不懂的是,在中國的貧困線標準過低已經成為一個常識的前提下,扶貧辦何不加大國內的扶貧開發(fā)力度,卻還要頻頻開展國際交流?
扶貧辦屬于中央財政一級預算單位,人員不多,部門有限,其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其實也很純粹,主要是消除貧困、改善民生。也即,扶貧辦似乎更應該眼睛向下,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國內、放在窮人身上。有限的“三公經費”,能省則省,不能省也應該優(yōu)先花費在窮人身上。如果總是想著出去宣傳成就,也很容易使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貧困現狀產生誤讀。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扶貧辦公室主任范小建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,中國貧困線僅為1196元,如果參考國際標準,則貧困人口會超過一個億。可以說,擺脫貧困的形勢還相當嚴峻,區(qū)域性、整體性貧困問題還很突出。當此之時,首要的事情應該是訪貧問苦,讓用在窮人身上的扶貧資金,能多一分,則多一分,避免任何的浪費。
可見,與“三公經費”的多與少比起來,是否合理使用才是最關鍵的癥結所在。只要是用途合理,公眾一樣會通情達理。事實上,惟有使用合理、去向明晰,才可能改變目前這種數據公開粗糙的情形。而公開本身,正是走向更加公開、更加合理的必由之路。